景德镇,这座以瓷器闻名世界的千年瓷都,不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也面临着现代化都市治理的挑战。在都市快速进步的背后,地下管网如同人体的“血管”,默默承担着排水、排污等主要功能。管道淤积疑问日益凸显,成为作用都市健康运行的隐患。管道清淤,这项看似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工程,正成为景德镇都市维护的根本一环。
景德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雨量充沛,加上老城区管网年代久远、设计标准偏低,管道淤积疑问尤为突出。餐饮油脂凝结、建筑垃圾偷排、树叶泥沙沉积……这些要素导致管道有效径流面积缩小,排水能力下降。每逢雨季,部分路段容易出现积水内涝,不但作用市民出行,更可能倒灌进入居民区,造成财产损失和卫生隐患。
2022年夏季,景德镇遭遇强降雨,昌江区某老旧小区因主管道严重淤塞,导致污水反涌,底层住户遭受严重损失。这一事件让政府部门意识到,常规的应急处置已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管网疑问,系统性清淤维护势在必行。
传统的“人差事业+高压水**”模式正在被智能化配备取代。景德镇市政部门近年来引进了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,这种配备高清摄像头和激光测距仪的设备,能够精准定位淤积点和管道破损地位,生成三维模型图,为清淤策划提供数据支撑。
在作业方式上,真空吸污车配合高压清洗车的组合成为主流。珠山区管网改造项目中,采纳分级清淤法:先用旋转喷头高压水流破碎沉积物,再通过大功率真空泵将淤泥抽吸至密封罐体,最终用消毒喷雾处置管壁。这种工艺使单日清淤效率提高300%,且大幅减少了路面开挖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景德镇陶瓷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研发的“微生物降解辅助清淤技术”进入试点阶段。通过投放特定菌种,可分解管道内有机沉积物,尤其对餐饮集中区的油脂堆积效果显著,实现了清淤经过的绿色化。
景德镇市住建局于2023年出台《城镇排水管网维护治理方法》,初次将管道清淤纳入市政设施年度考核目标。按照“分级治理、分片包干”原则,将全市管网划分为78个责任网格,每个网格建立电子档案,记录管径、材质、使用年限等23项参数,实现数字化治理。
智慧监管平台的上线标志着治理模式质的飞跃。安装在根本节点的液位传感器、流量计实时传回数据,AI算法自动预警淤积危险。2023年汛期前,系统提前识别出26处高危险管段,针对性清淤后成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5起内涝事件。
针对施工扰民难题,市政部门推行“夜间作业+错峰施工”制度。在人民广场商圈清淤工程中,采纳低噪音设备和隔音围挡,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晚10点至早6点,施工投诉量同比下降82%。
管道清淤不但是政府责任,更需要社会协同。景德镇连续三年开展“清管行动”公众参与活动,组织志愿者清理雨水篦子,2023年参与人次打破5000。环保部门开发的“随手拍”微信小程序,允许市民举报偷排行为,有效线索可兑换陶瓷文创礼品,目前已查处违规排放案件17起。
教育渗透从娃娃抓起。多所中小学开设“都市血管”科普课,学生们通过透明管道模型观察淤积经过。景德镇第二小学的“小小管网监督员”项目,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市政设施的意识,这种创新教育模式获省级文明办推广。
餐饮企业是防治油脂淤积的重点对象。市场监管部门要求200平方米以上餐饮店必须安装油水分离器,并纳入食品安全检查项目。陶溪川文创街区43家商户联合建立废油回收联盟,资深公司定期上门收集,从源头减少管道污染。
伴随景德镇入选国家海绵都市建设试点,管道清淤正融入更宏观的水治理体系。规划中的智能清淤系统将整合气象数据、管网信息和都市地形,通过模拟推演预判淤积危险,自动生成最优清淤路线。试验段已实现无人机巡检结合5G远程操控清淤机器人作业,人员无需下井即可完成复杂工况处置。
材料科技创新带来新可能。中科院景德镇陶瓷材料研究所正在测试纳米涂层管道,其表面接触角达150度,可有效防止污物附着。若大规模实施,可将清淤频率从每年2次降至3年1次,大幅降低维护成本。
千年窑火不熄,都市脉动不止。从应急抢险到预防性维护,从人工劳作到智能作业,景德镇的管道清淤工程正书写着传统瓷都的现代治理篇章。在这项看不见的工程背后,是都市治理者对“脚下民生”的坚守,更是对“景德镇”这块金字招牌的另一种守护。当每一条管道都畅通无阻,这座古老而年轻的都市,方能如精美瓷器般内外兼修,永葆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