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首页 / Home
关于我们 / Aboutus
集团业务 / Business
新闻中心 / News
投资项目 / Invest
联系我们 /
智能客服 /
搜索
新闻中心

开封河道清淤工程高效推进,水清岸绿惠民生

2025-09-12
开封河道清淤工程高效推进,水清岸绿惠民生

开封河道清淤工程:守护古都水脉的生态实践

开封,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古都,因水而兴,因水而美。作为黄河流域的主要节点都市,其密布的河道网络不但是都市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现代生态安全的主要屏障。近年来,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,河道淤积、水质恶化等疑问日益凸显。2023年启动的开封河道综合清淤工程,正以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,书写着新时代的治水篇章。

一、清淤工程的背景与挑战

开封城区现有河道总长超过80公里,其中包公湖、龙亭湖等水域与黄河故道水系相连,形成独特的"城在水中、水在城中"格局。但是监测数据显示,主要河道平均淤积厚度达1.2米,部分区段淤积量超过设计容量的40%。水利专家指出,这不但削弱了防洪排涝能力,更导致水体自净功能衰退,2021年夏季的持续强降雨就曾造成城区大面积内涝。

工程面临三大技术难点:首选是历史遗迹保护,北宋时期的州桥遗址等文物埋藏区需采纳毫米级精度的清淤工艺;其次是生态平衡维护,如何避免传统清淤对水生生态的破坏成为根本;最终是淤泥处置难题,每年预计产生的30万立方米淤泥需要实现资源化利用。

二、技术创新引领绿色清淤

工程团队创新采纳"分区分级"作业模式,将河道划分为文物敏感区、生态脆弱区和常规作业区。在州桥遗址段,运用水下机器人配合真空吸淤技术,通过GPS定位系统将作业精度控制在±5cm范围内,成功实现"零触碰"文物保护。生态区则采纳绞吸式挖泥船与生态围堰组合工艺,通过设置人工水草带保护鱼类产卵场,监测显示施工期间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持率超过85%。

在淤泥处置环节,建设了3座移动式脱水处置站,运用"絮凝沉淀+机械脱水"工艺将含水率从80%降至40%。处置后的淤泥经检测后,符合标准的用于滨河绿化带堆造地形;重金属超标部分则送入资深固化车间,制成市政用透水砖。这种"淤泥变资源"的模式,使工程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8%,较传统方式提高近3倍。

三、多维效益逐步显现

经过8个月的施工,一期工程已完成12公里主干河道治理。最新水文监测表明,河道行洪能力提高35%,2023年汛期城区未出现积水预警。更令人欣喜的是水质变化:溶解氧含量从3.2mg/L升至5.8mg/L,氨氮目标下降62%,消失多年的中华鳑鲏鱼重现水系。沿河铺设的6公里生态护岸,不但巩固了堤防,更为市民新增了亲水步道和观景平台。

社会效益同样显著。工程创造的1200个就业岗位中,本地务工人员占比达82%。通过"市民监督员"制度吸纳公众参与,累计收到合理化建议47条,其中对于保留河道原生柳树的建议被采纳后,形成了"既保安全又留乡愁"的治理策划。这种共建共治模式,使工程支持率持续保持在90%以上。

四、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治理

为避免"清淤-回淤"的治理怪圈,开封市同步建立了智慧水务系统。在根本河段布设的50套在线监测设备,可实时传输流速、浊度等12项目标,配合AI算法实现淤积预警。新成立的河道管护中心整合水利、环保等多部门职能,推行"河长+检察长+警长"协同机制,2023年已查处非法排污案件14起。

未来三年,工程将向支流河道延伸,打算投资2.3亿元建设生态滤坝、人工湿地等配套设施。中国水利科学院专家评价:"开封模式将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,为北方都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。"这座千年水城,正通过科学清淤重现"四水贯都"的灵动风采。

从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舟楫往来,到现代都市的碧波荡漾,开封河道清淤工程诠释着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深刻内涵。当古老的河道重新呼吸,不但流淌着清澈的水流,更涌动着都市可持续进步的无限生机。
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