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入海口的启东市,河网密布、水系纵横,素有"江海明珠"的美誉。但是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,河道淤积、水质恶化等疑问日益凸显。2023年启动的全市河道清淤工程,不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治理行动,更是一次对都市进步理念的深刻重构。
启东境内现有等级河道187条,总长度超过2000公里。监测数据显示,近十年主要河道平均淤积厚度达1.2米,部分支流淤积量超过设计容量的40%。水利专家指出,这种状况已导致三大生态危机:一是防洪排涝能力下降30%,二是水体自净功能减弱,三是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60%。
在吕四港镇进行的试点工程中,清淤后河道断面扩大35%,水流速度提高至0.3m/s,溶解氧含量提高2.8mg/L。这些数据印证了清淤对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基础性作用,也为后续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本次工程打破传统作业模式,引入多项前沿技术:采纳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三维建模,误差控制在±5cm;部署水质在线监测浮标,实现浊度、pH值等8项目标实时传输;开发清淤量智能核算平台,累计减少土方测量误差120万立方米。
在惠萍镇施工段,无人挖泥船与智能脱水设备的组合实施尤为亮眼。通过5G远程控制系统,单日清淤效率提高3倍,脱水后的淤泥含水率稳定在65%以下,为后续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条件。这种"机械换人"模式,既保障了施工安全,又降低了人力成本。
面对年均300万立方米的淤泥处置压力,启东创新构建"分级分类"资源化体系:重金属超标淤泥经固化后用于路基填料;有机质含量高的送至砖厂制陶;洁净淤泥则用于滨海湿地修复。在近海镇建立的淤泥烧结砖生产线,每年可消耗淤泥50万方,产品抗压强度达MU15标准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与上海高校合作的生物修复项目。通过接种功能性微生物,将富含氮磷的淤泥转化为生态种植土,在圆陀角盐碱地改良中取得打破,使土壤有机质含量6个月内提高1.8个百分点。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,为沿海都市污泥处置提供了新思路。
工程推进中形成的"政府主导+企业运作+公众监督"三位一体模式成效显著。全市组建32支民间河长队伍,开发"启东水管家"APP累计接收群众反馈2600余条。在合作镇,村民自发成立的护河志愿队创新"以鱼养河"模式,通过投放滤食性鱼类维持水体生态平衡。
水务部门建立的数字化监管平台,整合了642个河道监控点数据,运用AI算法实现违规排污、非法侵占等行为的智能识别。这种"技防+人防"的立体监管网络,使河道疑问发现效率提高70%,确保清淤成果持续发挥效益。
清淤工程与滨水地方提高同步推进,打造出12公里生态景观廊道。在汇龙镇头兴港河段,通过岸线生态化改造、增设亲水平台等举措,带动周边地块价值提高30%。设计师巧妙保留原有芦苇荡,结合清淤土方堆筑生态岛,为鹭鸟等野生动物营造栖息地。
这种"疏浚-修复-提高"的集成治理模式,正在产生显著的综合效益。据文旅部门统计,整治后的河道沿线新增农家乐47家,年接待游客量打破80万人次。水清岸绿的生态效益,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惠民利民的经济效益。
启东河道清淤工程揭示的,不但是工程技术层面的打破,更是进步理念的转型升级。当最终一方淤泥从河底清除,这座都市收获的是更畅通的水系、更健康的生态、更美好的生活。站在新的起点上,持续完善河湖长制、讨论生态补偿机制、培育亲水文化,将成为守护这方碧水的长久之策。
正如一位老渔民在见证河道焕新时所言:"水活了,城就活了。"这场规模宏大的清淤行动,正在重新定义都市与水的关系,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。在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,每一泓清流都在诉说着可持续进步的时代命题。